发展至今的所有计算机配色系统都是一个实现两种特殊功能的光学模型
(1)将单个色料的浓度与色料在使用中的一些可测特性相关联;
(2)描述色料在混合物中的行为。最常用的光学模型是Kubelka-Munk 理论,用K(吸收系数)和S(散射系数)两个参数将色样的反射比值与色料浓度相关联,并假定色料混合物中K和S的加和性来表征各色料在混合时的光学行为。自动配色系统进行配方计算时的染料数据来源于其定标着色基础数据库。定标着色染料的选择应考虑价格、力分、色牢度、相容性以及色域范围等。制作基础色样时,应根据染料的具体情况确定其浓度梯级,在实用中一般采用6~16个浓度梯级。基础色样的制作应该包括空白织物的染色,不加染料只用助剂并以同样的染色条件制成空白染色织物。印染配色主要包含标准色样的测量、初始配方的计算、初始配方的小样试染、配方修正以及修正配方等染色工艺过程。
商用的计算机自动配色系统通常应包括如下基本功能:
①基础数据库的建立与管理;
②自动配方预测和排序,并预报其色差、同色异谱指数、价格等;
③理论配方校正;④配方修正或修色;⑤混纺织物或混料配色等。
人们往往理想化地认为计算机配色能一次到位,甚至不需试染就可直接用于大生产。事实上,在自动配色的应用中存在许多影响配色精度的干扰因素:
①测色误差,包括基础色样和标准色样光谱测试时的仪器量化误差,以及染色物的色表均匀性、织物的表面状态等引起的测色误差;
②织物的影响,如纱支数、密度以及纤维构造等对染色的干扰;
③染色工艺的影响,包括染色方法、设备、时间、温度、浴比、助剂、pH值以及前处理、后整理等都会影响染色速率、染料上染率及其在织物上的分布;
④染料一致性差异的影响,来自不同厂家或同一生产厂家不同批号的染料,其色光和力分等特性均有变化,直接影响配色效果;
⑤染料拼色的相互作用,这是由于实际拼色应用中,染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基础单色染制时没有被包含,从而影响配色结果。
印染自动测色配色系统作为一种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手段,具有明显的优势:
①迅速提供优质廉价的染料配方,提高产品档次,,降低生产成本;
②预测配方在不同光源下的颜色变化程度,避免光源改变时色差超值造成产品质量问题;
③迅速精确的配方修正功能,提高修色效率;④科学高效的配方存档和检索管理。